第(2/3)页 这话,既是鼓励,也更像是一种提醒——你的前途,最终掌握在徐书记手里。 郑仪心领神会: “谢谢宋书记鼓励!我一定不辜负省委和徐书记的信任!” 离开宋建华办公室,郑仪的心情更加沉稳。 宋建华这一关,算是平稳通过了。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重头戏——面见徐志鸿书记。 与宋建华办公室外间总有等候的干部不同,徐志鸿书记办公室所在的楼层要安静得多。 周扬和徐书记的秘书在门外等候区低声交流着。 郑仪独自一人,在秘书的引领下,轻轻敲响了那扇厚重的实木门。 “请进。” 里面传来徐志鸿沉稳的声音。 郑仪推门而入。 徐志鸿的办公室比宋建华的更加简朴、肃穆。 他正伏案批阅文件,听到动静,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 “郑仪来了,坐。” 没有称呼“同志”,直接叫名字,显露出不同于对一般下属的亲昵。 “徐书记。” 郑仪恭敬地问好,在徐志鸿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姿态端正,但并不拘谨。 徐志鸿放下笔,身体微微后靠,目光落在郑仪身上,带着审视,更带着一份长者对欣赏后辈的期许。 他没有立刻让郑仪汇报工作,而是像拉家常一样问道: “明州今年冬天冷吗?老百姓取暖保障都到位了吧?” “回徐书记,今年冷得比往年早一些,但市里提前做了部署,供热企业储煤充足,应急预案也完善,目前看民生保障没有问题。” 郑仪认真地回答。 “嗯,这就好。老百姓的冷暖是头等大事。” 徐志鸿点了点头,这才进入正题。 “说说吧,明州这一年,你是怎么看的?特别是下半年,我注意到你的工作节奏和重心,似乎有些变化。” 郑仪心中一动,徐书记果然目光如炬,连他工作节奏的细微调整都注意到了。 他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始汇报。 这一次的汇报,与对宋建华的又有不同。 他更侧重于宏观的战略思考和个人在工作中的感悟,而非具体的工作罗列。 他谈了如何理解“新明州建设”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谈了在推动科技兴市战略时,如何把握“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平衡; 谈了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如何将“严格要求”与“关心激励”有机结合; 也坦诚地分析了当前明州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下一步的破题思路。 徐志鸿听得很专注,不时微微颔首,偶尔会打断郑仪,提出一两个非常深刻、直指核心的问题。 郑仪均能沉着应对,回答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结合明州实际。 汇报最后,郑仪再次表达了决心。 “……徐书记,我深知,市委书记这个岗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我有信心,也有决心,在省委和您的领导下,团结带领明州市委一班人,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明州的发展、为江东省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徐志鸿看着郑仪,良久,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郑仪啊,程序上的话,我们就不多说了。省委对明州的工作是认可的,对你个人也是信任的。邹侠同志明年到点,由你接任市委书记,这是省委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 这几句是定调子,是组织程序上的确认。 郑仪的心稍稍落定,但精神更加集中,他知道,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重点。 果然,徐志鸿话锋一转,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深邃: “今天找你来,除了听听明州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想跟你聊聊‘十五五’规划。” “江东省是经济大省,中央对我们的期望很高,‘十五五’期间要承担的任务也很重。这不是一个市、一个县的事情,而是关乎全省发展大局的战略性问题。” “省委的压力很大啊。” 徐志鸿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我们既要确保经济平稳增长,完成中央下达的各项硬指标,更要着眼长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蹚出新路子,摸索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来。” 说到这里,徐志鸿的语气变得格外郑重: “郑仪,明州的基础不错,你这两年也打下了比较好的底子。我希望,你在抓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要敢于突破,大胆探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