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十段文-《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2/3)页
“也写。”
“写就好办。”
郑朗传授了他一种写论策的技巧。赋必须用四六骈文体写,这不用说了。还有论与策,现在主流也以骈文为主,但开始出现一种新文体,散文不象散文,骈文不象骈文,险怪奇僻,似乎一度还流行了许多年,同时也出了古散文体,也就是眼下郑朗最拿长的。眼下还是少数,郑朗也不放心,刻意在高知州到曾家带小皇帝给他礼物时,问了一下。
高知州答道,行。
行就更好,同必写骈文,自讨苦吃?
另外就是字数的规定,论必须五百字以上,策与后来王安石搞出来的大义(详解经义)是五百字以下。可有的考生写着写着,就超过了五百字,一般考官也不追究。
郑朗传授他的就是后来宋朝科考写论策的一种技巧,叫十段文。
大约与后来的议论文要点差不多,破题,论点,论证,结束。但中间又有大论点,小论点,大论点是中心,1小论点围绕着大论点而转,这样论述更有力,又有了层次感。掌握好这个规律,若是文笔好,一篇好的议论文就写出来了。
十段文意思差不多,分为冒头、官题、原题、大讲、余意(后讲)、原经、结尾,冒头又分成了破题、接题、1小讲、缴结。正好十个部分。明朝的八股文就是从十段文发展起来的,分成了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股、出题、正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
十段文一开始不能说是坏的,很规范的议论文。可一旦待它束在这个框架里,与书法一样,文章越来越呆板。但明朝还嫌不够,又在上面叠加了许多框框架架,于是臭名远扬的八股文出现了。
现在十段文还没有出现,古散文体还没有成为主流呢,况且这种标准的时文体。
郑朗认真的讲,至于柴克明能听进去多少,能领悟多少,那就看他的造化了。写骈文不好说,往里面堆砌华丽的词藻就是。但用在古散文体上,能给他的论策凭空加上不少分。
讲了大半天,柴克明又伏了下来,说道:“请受我一拜,郑小郎,能不能做我的小先生?”
郑朗抹汗,怎么又来了。
直摇头。
其实无论严掌柜,或者江杏儿,或者柴克明,都好对付。韵州知州王益受封为尚书都官员外郎,正在进京的路上。他带了一个超级大神,正好读到郑朗的讲仁文章,心下仰慕不止,准备磨拳擦掌,到了京城后,好好拜访郑朗,学一些知识。
那个大神的到…
郑朗快乐的时光有可能不多啦!
好不容易说服了柴克明,然后睡觉。也没有睡好,他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一屋子的人,竟有了两人喜欢打呼噜,杆声如雷,第二天郑朗起来,两眼带着血丝,根本就没有睡好。
这叫快活的日子过多了,乍过这么苦的生活,根本不适应。
第二天考诗,与赋。
诗没有太难,不是很长,况且若真的想不出好诗,从脑海里,从宋朝往后各朝各代的优秀诗篇里择出一篇切题的,再进行改头换面,一篇优秀的诗作就出来了。
但这也不屑去做。
诗社上郑州诸学子作出的那些诗也就那样啦。
这次柴克明都很自觉,并没有看郑朗的诗作,低下头去苦思冥想。
隔壁那个富家子却不然,又将眼光瞟了过来,郑朗摇头,低声道:“不行啊,若是一模一样,试卷出来,别人是认为你抄了我的,还是我抄了你的?”
就是考了一个好名次,也将你拿下了。
富家子一听有理,不敢再抄袭了,可想也想不出来,急得抓耳挠腮。
实际上还有一些人也略有才学的,然而到了考场,心理负担重,却没有将自己xiōng中的才学发挥出来,怯场了。这也是一个考试成绩好坏的关健。但一千个人当中,有九百九十九人会怯场,依郑朗的xìng子,他都会成为那一个不怯场的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