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两小斗中丞·远大-《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2/3)页

    “青州有多少大户人家,有多少大户人家有存粮,为何独放王相公。正是因为王相公清直,以灾民故,强行出他家的粮食,王相公不便拒绝。既救了灾民,博得了爱民的美名。又因为动了王相公家的粮食,再博不畏权贵的美名。所以臣民说他着了相。”

    “你……”范讽气得摇摇欲坠。

    可确实就是如此

    连小皇帝也省悟过来,朝廷对官员十分优待,不仅赐钱帛,还赐了大量田地。也不是王曾一个人享受这荣光,几乎所有重臣家中都有良田千亩,为什么独独选了王曾?

    即便想让王曾放粮,也要与人家商议一下,是人家的粮食,居然将粮食放了出来,名声反而让范讽所得。

    同样是一个歪理儿,不过做得很隐蔽

    太厉害了,这两个小家伙真的不能小视啊,看着范讽气得青黑的一张老脸,几乎所有大臣心里面泼凉泼凉的想。

    “是,作为御史中丞,未必一定要去想、去管天下的灾民,大宋的未来,只好管好自己的本份,对君臣错漏过失进行进谏就好了,但就是做为御史中丞,国家的言臣之首,也要眼光放远大一些,心态放宽大一些,肚量放包容一些。王三郎说过,不能吹毛求疵,更不能曲解。如果长久下去,所有言官向范中丞学习,下面官员如何做事?解元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治国若烹小鲜,谨慎小心地去烹去变,可菜终究要做出来的,放甜了,喜辛的人不喜欢,放咸了,喜淡的人不喜欢,不做事没有纠纷,一有做为,便有纠纷。若盯着这些纠纷,一味放大一味讲歪理,让官吏如何治理百姓,辅佐国家?况且国家以祥和为贵,有过,言官必当进谏。非有过,此乃国家幸事也,何至于国家幸运的难得祥和,非要曲解,惹起事端?陛下,这就是臣民要进谏的忠言。”

    范讽活活要被气死了,站在哪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郑朗又摇头。

    论嘴皮子功夫,差距没有那么大,主要范讽轻敌,二小因为自己,心中一直不平,暗中留心着范讽的事迹,今天正好范讽再次挑衅,于是来了一个厚积而爆发

    有心对无心,就是有心对有心,二小虽然小,如果他们联起手来,纵然现在,能在嘴巴功夫上讨到便宜的,满朝大臣也未必有几个这是人家天生的好本事

    郑朗也可以阻止的,可是二得也没有错,原先范讽是不错的官员,可后来越得皇帝重用,越向偏激方向发展。以折辱天子,或者折辱群臣与属下为荣。

    已经不叫清直,而是沽名钓誉,而是戾气。

    不仅他一个人,后面还有许多人学习他,所以让二小替他们泼泼冷水。

    范讽清醒了,一下伏在赵祯面前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道:“臣被这两宵小污蔑,痛不欲生,请陛下将臣官职罢去吧。”

    让两个小三子一发发炮弹轰蒙了,居然轰得哭起来。

    其他大臣皆摇头,郑家子这两个小学生,是不省事,可你也是一个堂堂的御史中丞,为什么总找人家的麻烦。老人家,值得吗您?

    小皇帝看着郑朗,郑朗会意,对司马光与王安石说道:“我刚才说了什么?何谓温、良、谦、让?还不向范中丞道歉。”

    “喏,”两小让范讽这一哭,同样哭得有些晕,喂,你是大人哪,怎么说几句,就哭了。那么让你说的那些人怎么办?但知道见好就收,来到范讽面前,说道:“范中丞,我们只想说说这个理,言语说错了,请你大人有大肚量,别与我们一个小孩子见气。”

    奶奶的,同样也不能将你们当作小孩子看,小皇帝让这两个小家伙气乐起来。连辇驾里的几个嫔妃,也躲在帘后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郑朗赶紧将两个小家伙撵走,这是道歉啊?越道歉后果越严重,来到范讽面前,深施了一个大礼:“范中丞,是晚生没有教好,敬请原谅。但我朝确实有了许多弊端,并且最严重的危机还没有到来。然而来得及,陛下乃是千古未有之仁君,朝堂上更是人才济济,协手同心,什么样的难关都可以闯过去。言官之职本是监督进谏弹劾,也没有错,但若过于渲染,成了互相攻讦,甚至让朝堂演变成内斗分裂,那么这个上天赐予我朝最大的机会,有可能白白就错过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