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最强折家军(二)-《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3/3)页

    用在开矿,无人置疑,提高开矿速度,增加效率。

    缺钱用,只要能赚钱,现在争议皆会少。

    但用在军事上,有些大臣担心。大城大寨没有火药也能守住,小寨小砦,有火药也守不住,除非守寨将士宁肯不做俘虏活着,将所有火药点燃,与敌人同归于尽。

    能做到这样不怕死的将士,终归很少。

    那么火药会落入敌寇手中。

    在宋军手中用途不大,敌寇可以分散进攻,减少火药的杀伤力。但放在敌寇手中,守城墙头是密集的宋兵,野战更是以步军为主,密集行军,杀伤力很大,敌寇得之如虎添翼。

    不要说莫明其妙,在文臣主掌全**政,武将地位低下的年代,军事上什么妖蛾子都能产生。

    火药事小,重文黜武事小,甚至主动将无数战士换来的疆土与军事要寨,无偿送还给敌人。

    所以陕西四路,只向郑朗的泾原路发放,也许会发放,但要看郑朗在泾原路使用的情况,才能做决定。

    郑朗没有上书反对,正好用来保守秘密。

    派人将狄青与种师衡喊来,带着火药来到一处小山谷里,山谷两边派士兵全部封锁,然后让人试验它的威力。

    还是炸药包,在里面应郑朗请求,又放了一些铁钉,铁蒺藜,火药爆炸时产生的威力是第一次杀伤,飞出的铁钉与铁蒺藜是第二次杀伤。

    老种与狄青看到试验后,眉飞色舞。

    但与郑朗一样,十分发愁,如何才能用上它。不可能交战时,让士兵捆绑着火药包,将它点燃,往敌人军队里冲。也没有几个士兵心甘情愿做这个人肉炸弹。

    更不可能用手抛,每一个包想要威力大,最少得十斤以上,才能构成杀伤力,这么重,用手抛能抛多远。用抛石机,两军交战时可不可能从容的用抛石机抛射?

    郑朗说道:“慢慢来,群策群力,最终能想出办法的。”

    只好这样。

    然后郑朗给赵祯写奏折。

    说了市易的事,不仅给泾原路带来一批收入,这部分收入用来训练军队了。但还会留下一部分,减少泾原路的军费,也是等于减少朝廷负担。

    然后写了市易法的详细经过,逐一说了它所产生的弊端。

    朝廷也有过市易,官府的和买科配不算,那是一种对商人的变相剥削,只“买”不卖。但有灾年时,朝廷偶尔出资强行买粮,或者出常平仓粮,平价向百姓出售,抑控粮价,这也是一种市易。

    但不常设,用意也是好的,不妨碍商业发展。害少利多。不但粮食,百姓的其他日常生活必须品,若有奸商囤积居奇,朝廷也可以通过类似市易法,抑控一下物价,给百姓更多的生路。

    可是一旦全国性的象泾原路现在这种玩法,那么后患无穷。

    之所以在泾原路设市易法,是因为泾原路的特殊情况。

    这里战火纷飞,百姓剽野,商业流通不发达,现在由朝廷军队组织起来,反而繁荣了落后的商业,给各族百姓带来所需。有弊端,但弊少利多,与中原情况是两样的。

    并且货物流通,能起到一些紧密各族的作用,至少瞎毡被彻底栓在宋朝的战车上。

    还有一个用意,往西!

    郑朗未说。

    但陕西缘边四路情况又不一样,泾原路最好,背后有瞎毡等部族,纵深大。其次是秦凤路,虽然幅射范围更广,然在后方,有一部分商业流通存在,如果经营不当,就会产生争议纷岐。环庆路与延鄜路与西夏人断绝往来,纷岐少,这是老种在青涧实施市易成功所在。可是幅射范围很少,所获不及泾原路。

    这是郑朗建议,何去何从,让朝廷决策。

    但在泾原路实施市易,请陛下你不用担心,危害性很小。

    有后世的知识,王安石与王韶的成功失败之倒借鉴,郑朗在奏折中将道理解释得十分清楚。

    又说了第二件事。

    屯田。

    对屯田郑朗也不是很赞成,自己在,做了许多良性措施,租子少,每亩地仅租半斗粮食,严格的给蕃户留下足够放牧场所,弓箭手田也没有侵占,同时教导羌人与蕃人耕作。

    屯田收益郑朗看得很轻,相反的,他看重是的粮食。

    如果四千多顷耕地全部能收获,再加上三白渠开耕,至少泾原路粮食能做到自给自足。

    虽说用钱购买,但从当地购买,与从江南运输过来,成本会相差几何?实际等于在盈利。

    但屯田早迟要交给蕃人耕种。

    怕朝廷不理解,郑朗再次说了原因。

    除了这些政策外,郑朗打算在此战过后,元昊返回之时,坐观他的动向,若战备战,不战则聘请一些书生,授蕃人知书识字。

    这就是文化上的同化。

    中国民族融合做得最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拓跋宏,让大部分鲜卑人融入汉人里,减少了冲突。

    一个是朱元璋,下诏让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汉人)为婚姻,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除了强制通婚外,禁止用胡服、胡语、胡姓。

    后世的砖家们为此哀叹不止,多少异族语言,风俗习惯就此消失,于是许多人怦击朱元璋的政策愚蠢。

    持这种说法的砖家可能占有八成以上。

    但后世汉人占有百分之九十几的比倒,国家平稳,有谁想过朱元璋这道命令的作用?

    或者禁止各族通婚,必须保持本族语言,风俗习惯,还要呆在一起,本来他们以为自己是汉人,也要将历史根源找出来,说你们是某某族人,扩大种族,与异族族群数量人口,鼓励他们文化生活习惯产生差异,许多砖家也在为此努力,甚至蛊惑国家机器来配合。

    但后果呢?

    郑朗写到这里,想了想,忽然笑了起来。宋朝有一些人蠢,是时代的局限性,为什么后来还有那么多蠢人?

    不懂,已隔了一千年,后面的事不需去想。继续写下去。

    但文化同化起的效果未必很大,为什么汉人一直无法与游牧民族产生交融,正是生活方式的不同,一个是游牧,一个是耕作。

    所以先屯田,或用士兵自己耕作,或者租百姓耕种,也让蕃人与羌人熟悉耕种,再将屯田交给他们,轻徭薄敛,从生活方式上同化他们。文化与生活方式全部同化,矛盾冲突必然会下降。

    否则即便朝廷统治这里,以后还会有一些部族反叛动荡。只有百姓大部分同化,朝廷才能真正说统治了这片土地。

    最后才说到三白渠。

    朝廷缺少经费,再让三使司卖出五分平安监的契股,但要叶清臣务必得到八百万贯以上的收入,才能将五分契股卖出。

    平安监如今在朝廷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六月份除了因台风刮沉两艘船外,其他船只全部返航,收获巨大。不仅有金银铜铁,去南方的船只还带来各种美玉、宝石、珊瑚、玳瑁、香料。除去支出外,收入计达六百多万贯。朝廷只占据八十五分中的五十分,也分了近四百万贯。

    还有各州府关税,带动的产业,给朝廷带来的商税,这些皆计入各州府收入里面,算不出来。

    金银铜的补充,增加了货币,逐步推动商业繁荣,减少布帛交易的损耗,更是无法计算。

    实际有的官员开始后悔,不能卖那些契股。象这样发展下去,有可能每年让朝廷减少一千万贯收入。

    卖契股是眼前钱,再卖顶多替朝廷敛出四千万贯财富,往后四五年时间的损失,就会超过这一数字。

    郑朗不是这样想。

    如是在朝廷手中经营,仅因为贪墨不作为,不是损失一千万贯收益,朝廷四分之一五分之一都拿不到手,全部进了官吏口袋。因此一直要求五五开,相互掣肘,早迟也会暴露种种问题,但会延长平安监的寿命。

    契股必须卖的,可两次便卖,收益让他感到不理想。太少了。

    但想让朝廷不苟安求和,国库必须得杠住。

    有一个三白渠,不能轻少国库所有压力,但三白渠修葺成功后,陕西粮食能最大限度做到自给自足,仅是粮食一项,就无形中给朝廷国库减去许多压力。

    逐一将原因说出来,这才让侍卫打上火漆,用快马送到京城。

    没让李征元离开,让他再等几天,看看府麟的消息,有可能要开战了,让他监战,顺便将他亲眼看到的战事,向赵祯禀报。

    奏折刚送走,派向府州的探子骑着快马,送消息回来,元昊率领大军侵犯府州。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