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一章 各人心思(上)-《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3/3)页

    其实往长远方向想,北方以后多灾多难,最终还是要引进一些杂粮为妙,土豆、玉米与红薯,才能将北方危机真正化解。

    无奈太远,太平洋洋流可以利用,以赤道为中心,南北洋流恰恰相反,能使船只来回航行。

    但往东去,岛屿又小又少,缺少供给点,只能等海船技术进一步发展后,才能打主意。

    相信海外诸矿开发,船舶技术发展会很飞跃,在有生之年会等到的。另一个问题郑朗迟疑不决,水稻,北方不是不能种植水稻。

    倭国从中国将水稻引进过去,已经培育出耐寒的水稻品种。辽东水稻品种正是九百年后从倭国重新引进回来,才使北大荒渐渐变成北大仓。

    然而如今是契丹人……环境的问题,北方水土恶化,与过度游牧是分不开的。

    不是说耕种就是好的,耕种会使人口增加。对水的破坏未必及游牧的破坏力,可是人口增加,冬天西北寒冷,百姓熬冬要砍伐木材做木炭,为此还与吐蕃人发生过冲突。

    这是最主要的环境破坏,可能解决,棉花渐渐普及,比如今年几乎所有士兵都有了一身棉衣,以后还有棉被,再开发一些煤矿,对木炭的需求量会逐步减少。

    耕种反而成了对环境的保护,想得有些远。眼下还有其他的好处,大量耕种,利于同化蕃羌。

    马匹增加,百姓也要骑着它在农闲时放养,谁来放养,多是孩童,即便这样,骑术也不可能及自幼在大草原上长大的游牧少年,可是练一练,就能轻易组织一支强大的骑军。

    骑术不及,可以能用武器与纪律弥补。韩琦说完,郑朗做了解释,彼岸大陆的杂粮没有说,环境也没有说,但说了前面的与后面的两条。

    尹洙叹息一声:“依行知之言,益远大于弊啊。”

    “道卿兄,稚圭兄,以为如何?”

    “此乃良策,”韩琦说道。叶清臣恍恍惚惚的,没有回答。

    “既是良策,稚圭兄,道卿兄,师鲁兄,我们一道呈上书奏如何?”

    “此乃行知主意,我,我……”韩琦居然害羞起来,腼腆地支吾着。从郑朗手中抢功劳抢得太多,韩先生也不好意思再抢下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