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可大家一起集中在这个地质学上。至于郑朗说是俺是儒家学问,乃是格物学,格物致知,根本就没有人注意。管你是什么家的学问,只要手一指,有金子有银子,墨家的也是好东西。 以为学好了,便能得到这个学问。肯定要派人学的,但派那些人学,弄不好流传出去怎么办? 但,未必是好事……生与死,依然还是一线间。 因为朝堂上有一个人……看了看奏折,贾昌朝终于说话:“陛下,臣担心两国和平,自从范韩离开朝堂,一些有争议的法令废除,国家太平,连年丰收,百姓压力也随之减轻。” 吴育不满地盯着贾昌朝。 不能怪贾昌朝,欧阳修也说过,王尧臣多能哪,在三司使,使国家财政迅速转好。但他忘记了,以前三司使是在维持庞大西北战役的开支,不打仗了,三司使运转再不正常,国家也就快完蛋了。 贾昌朝也在说类似的话。 老天爷也怪,君子党离开朝堂,国家风调雨顺。 因此在迩英阁丁度讲到诗经里匪风篇里“谁能烹鱼,溉之釜鬻”,赵祯问了一句:“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与此意思是否相同?” 问得断章取义,意思也大不相同,丁度却一本正经答道:“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非是圣学深远,何必强明古人求治之意?” 两人在拼命的曲解,一个说得不对,一个严重曲解老子的本义,老子说治国要小心,丁度曲解成苛碎。陛下,你只要抓住大纲就行啦,不能再象范仲淹那样玩下去。 吴育没有作声。心中不服气,想到,国家太平时光,也与你无关。一是将士打出来的和平,二是风调雨顺,前任诸相制订条款使国力恢复,你才沾的光。居然自以为功,无耻! 这便是赵祯的平衡之术,贾昌朝种种手段,赵祯知道一些,将吴育调到东府任副相,兼知开封府,取的正是平衡掣肘之术。 贾昌朝一字一顿地说:“战无非是锦上添花,但事情泄露,若是有不测,两国和平瓦解矣,西北再度战乱不休。” 听到这里,吴育忍不住说道:“贾相公,此言过矣,战与不战不在我,我国是想和平,让百姓休生养息,但西夏不会这样想,一旦他们恢复,非得来侵犯边境。想要和平,只能乘机削弱,他们越弱,和平才能越久。” “你懂什么?本身契丹会落败,就十分荒谬!”贾昌朝冷哼道。 “契丹胜不动,契丹不胜则动,仅是调动七八千军马,又有何妨?”吴育盯着其他几位宰相,心里想到,你们倒是说一句公道话哉。不然俺一人不是贾昌朝的对手。 之所以这样想,一,陈执中,他的女婿是郑朗的学生,二,宋庠,与郑朗交情不错,三,丁度,同为赵祯进讲,还有两人,庞籍在延州,王贻永纯是打酱油的。陈执中与君子党不满,多附从贾昌朝做了许多不好的事,可郑朗不是君子党成员。 但让他十分失望,一个个皆缄默不言。 吴育只好抛出一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御史中丞张方平自前线归,可传张方平询问。” 史上没有这句话,出自郑朗之口,一度很流行。 赵祯传张方平进来。 贾昌朝脸色一阴,心里想到,这个小子纯是在拆我的台,张方平能喊么?他本来就是郑朗属下。 两人将来会有的斗。 张方平将郑朗奏折看了一眼,不客气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是好计,西夏诡诈,不能信,和必不长久,想要长久,这是一次良机,况且动用兵马并不多,也能卖契丹一个人情,省得他们以后向我朝邀功,说和平是他们契丹替我朝争取来的。一旦参与,此患从此自解。不过难的就是人选,无论府麟路或者延鄜路都没适合的统帅。庞相公善守不善攻,主持此次计划,才能不足……” 人选倒是有一个,可赵祯与吴育不由同时看着西南方向,想到二字,夺情……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