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零八章 首相(六)-《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第(2/3)页

    ……大片大片的小麦开始收割。

    河北不是北方最好的地方,要看。整个河北西高东低,倾斜严重,特别是在北方,宋辽军事对峙,设置一些国营牧监,修建了大量塘泊,比海平面低,部分海水倒灌,形成许多盐卤地,利于放牧,也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不利于种植。不过河北路东南方向却是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特别是桑麻与纺织业。河北的绢被称为精绢,正反两面皆是光滑一致,其他地方所产的绢很难做到这一点,不说南方的粗绢,即便是山东精美的丝绢,也比河北之绢每匹相差两到三百文。与技术因素无关,而是土质,这里的土质造桑叶营养成份不同,桑叶又造就蚕丝质量不同,蚕丝的不同又造就了绢的质量不同。

    贝州也是其中最好的地区之一。

    所以郑朗说这些老百姓是吃饱了饭撑着,除了大灾之年,何必要反?

    主要死的人太多,心灵的创伤难以抚平。

    但经过治理,贝州,也就是现在的恩州城渐渐走上正常轨道。

    来到城外,看着农民在收割麦子,郑朗亲切地问着一个农民:“翁翁,今年收成如何?”

    “相公,还好吧,侥幸风调雨顺,会有两石。”

    “两石啊……”郑朗低声道:“若是收成不好呢?”

    “收成不好就好说了,有时候颗粒无收,有时候仅能收一石麦子。”

    “那纳税怎么办?”

    按照宋朝制度,一亩地取十收一制,也就是一斗到两斗粮税,实际不止的,两税始重,有的地区一亩地的税务能征到三斗多,外加两百文夏税钱,两百文若是买麦子,都能买到六斗多,买米,也能买到三四斗。还有呢,各种各样附加税。

    “靠天收啊。”

    “相公,可不是,若是灾荒到来,我们生活便无了着落。”

    郑朗无言以对,在封建时代,论农民最好的时光,不是在唐汉,不是在明清,而是在北宋,北宋最好的辰光是在赵祯朝。

    凄苦如此。

    叹息一声,其实还有办法解决的,降低两税,取消各种附加税,百姓就能松一口气。但面对宋朝这种沉重的支出,比例占到百分三十多的两税,谁敢取消?

    老农也盯着郑朗,略有些好奇。

    宋朝官员没有想像的那么好,但作为亲民,历朝历代的官员皆不及宋朝。

    即便是一个农民,也能与宰相拉家常。

    老农看出郑朗眼中悲天悯人的情绪,嚅嚅道:“郑相公是一个好官。”

    “翁翁,我一年薪俸补贴,能接近三万贯,象你们这样的家庭,最少四五千户才养活我一人,敢不做一个好官吗?”

    老农听得有些发呆,第一次听到这种言论。

    郑朗又走向下一家。

    微热的夏风吹来,忽然这个老农民想哭。

    转了转,向城中返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