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发大水-《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第(2/3)页

    北宋末年汾州附近大旱,河水涸,水运停,积压待运的“修楠巨梓”数万根,可见采伐量之大。

    这一集中采伐区一直延续到金后期,仍有“万筏下河汾”的记载。

    元代晋北森林采伐同样严重。从当时绘制的《运筏图》中可见,大量木材被拉去修建大都。

    明初自永乐四年开始,又对京城重新布局,修建皇城宫殿和内外城楼及坛、圜、府、庙等建筑群,达14年之久。所用木材很多采自繁峙、代县、五台、原平等地。

    当时雁门宁武至偏关长城内外之间,森林虽屡受破坏仍很茂密,被视为北边的“第二樊篱”。

    到明中期,京城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及当地民众群起滥伐,“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林区被延烧者一望成灰,砍伐者数里如扫”。

    百年上下,“一望不彻的林木,竟然砍伐殆尽”。与其相邻的芦芽山也未能幸免。

    到天启修三大殿,只能跑去湖广伐木了。

    入清后,人口繁衍,农田辟垦和民用木材需求相应增加,不少林区在这一时期彻底消亡殆尽。

    水土流失严重,环保压力大呀!

    ……

    革命军过乡宁、吉州、大宁,一路无阻,于十八日到达隰县。

    有两位陕西老乡,混十万马进忠、过天星惠登相正在围城。①马在南明永历时封为汉阳王,病逝;惠投明为总兵后投清,南下时被沈寿峣斩杀。

    两位反王邀请革命军共取富贵。

    快拉倒吧!

    吕梁山区穷的拉稀,连一般地主小财都不能顿顿吃白面;陕西各家反王又多从附近过黄河,地方早被糟蹋完了。

    这“富贵”留给马进忠、惠登相,革命军就不掺和了。

    李自成赶时间,也没空跟他们多聊,继续北上三十里,在石楼县旁边进入刘宗敏山寨。

    刘爷还有个寨子位于三百里外的娄烦。

    刘宗敏真他娘得力,打遍吕梁无敌手。现下他正和原七队王文耀、扫地王张一川、满天星张大受围攻静乐县。

    宁武总兵孙显祖已经赶回去了,李自成怕出意外,派出刘芳亮前往接应。

    小刘轻装出发,一路马不停蹄,跟大刘联系上后,按对方交待在娄烦附近驻扎下来。

    刘芳亮一待就是好几天,还不知道要再等多久。粮,眼看就不多了。

    附近穷的不行,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而且还没有恶霸地主。如果跑远处打粮又怕耽误事情。

    要是跟大统领要粮食……刘芳亮不敢。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少不得又会被批一顿。

    刘芳亮犯愁了,“要么让刘哥设在娄烦的寨子支援点?”

    白鸠鹤道:“那太丢人了,先等等。我再去找老乡打听打听,这么大一片地方肯定有老财主。”

    娄烦山寨的寨主是胡茂祯,跟白鸠鹤是多少年的老交情了。而且两人现在同为革命军,要点支援绝对没问题。可正因为太熟了,抹不开面子啊。

    老白在中条山也是一方霸主,跑到吕梁山变乞丐?将来不被人笑死。

    再说,他们的队伍现在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能自己解决的事情最好还是别麻烦人。

    张洪提议道:“营头,要我看咱也别管是良善还是恶霸,直接找地主打借条,以后再还回去就是了。”

    毫不犹豫的严格执行纪律是最愚蠢的做法。

    你带队出去是完成任务的,事情办不好一切都是白搭。

    张洪前头已经在大统领眼皮底下办过两回差事,深有体会。

    他第一次在盖家沟收缴二十几车财货,被大统领埋怨拿的太多。事后张洪回去想了想,觉得大统领应该是言不由衷。

    于是他第二次去找“千年世家”又收了二十多车。虽然没受到大统领夸奖,但也没被批评。

    大统领甚至都没追问相关细节。张洪准备了一肚子的说辞全没用上。比如老财主危害乡里,就是个反革命,所以不得不让他们加倍出“乐捐”。

    本来嘛,地主哪有良善?没把他们吊死就算好了,收缴点钱粮还不是平常手段。

    由此张洪清楚了,大统领就是装逼,明明心里想要的不行不行,但嘴上说的还是仁义道德。

    所以,做事情只要掌握好分寸,什么“秋毫无犯”之类的口号也就那么一回事。

    何况张洪现在向营头儿提出的是找地主打借条,这并不违反革命军纪律。至于将来还不还的,再说吧。

    刘芳亮认真想了想,一拍大腿,“就这么干!”

    他前头经过河津一事已逐渐开窍,这回终于彻底想明白了。

    只要仗打赢了什么都好说。大统领不是老古板,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纲上线。

    也怪李自成早前在米脂时给众人洗脑洗的太深刻。刘芳亮又一直是李自成的小弟,在驿站时就唯马首是瞻。后来变成革命军,他天天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是束手束脚。

    哪怕这位前驿卒眨眼变成一方大员,带队驻扎中条山,但是他做什么事都要跟大统领汇报后才敢行动。

    忠心是够忠心了,就是没啥拿得出手的成绩。年前甚至可怜巴巴的要老营支援粮草才过的下去。

    看看每月从老营发出来的简报,人家刘宗敏在吕梁山混的风生水起;李过在沁水做的也不错,当然人家是亲侄子,不好比。

    可是补锅匠张能这个后来者也在太行山打出了局面。他虽然只是顶了个哨长名头,但实际上从地盘从人手上看,就是个营长甚至军长。

    眼下就袁屠户和刘芳亮比较拉稀。然而刘芳亮的中条山可比王屋山条件好,说明大统领还是照顾驿站小弟了。

    要是再不努力,刘芳亮感觉迟早要被张能压一头,做为最早的从龙之臣,那可太丢人了。

    现在,刘芳亮终于甩开了思想包袱。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然要遵守,但该变通的时候也不能多犹豫。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主次之分,有个轻重缓急。完成任务才是第一位。

    束缚的手脚一旦放开,小刘的粮仓很快就满了。羊肉汤也能喝到饱。

    另一头,宁武总兵孙显祖遣副将刘敏元围剿静乐流贼。

    官军大队一到,农民军也不敢再死磕静乐县。

    满天星张大受、扫地王张一川流窜而去;刘宗敏和王文耀承担殿后任务,且战且走。

    农民军跑得快,官军追的急,一追就追进了包围圈。

    刘芳亮领兵杀出,官军败归。

    大统领正等着他们回家聊天呢,革命军也就没追击官军。

    二月底,刘宗敏回到石楼。米脂的高一功随后也赶来了。

    “宗敏,红光满面啊,小日子不错!”

    “还是大哥神算。这一带几百里山川真正好地方,官军屁事不顶。小弟想打谁就打谁。”

    “干得好!但傲气不可有。下半年陕西兵会过来上万,日子要难过了。粮草屯的怎么样?”

    “一天三顿吃饱,足够一年食用。”

    刘宗敏又邀请大统领进石楼县,大摆筵席,接风洗尘。

    知县老爷居然也出来作陪。

    李自成很高兴,刘宗敏干的漂亮。

    古人早说了——“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故上兵伐谋。”

    换句话说,政治解决优先,军事解决最后。一味依仗打打杀杀不顶事。能动嘴哔哔两句解决的事情,那就别动手。

    王文耀眼见革命军势大,当场纳头便拜。①南明永历年战死于宁夏

    老王是官军夜不收出身,麾下三千多人,骨干多是前边军。战斗力不错。

    李自成大喜,当即下令给王部犒赏三个月饷银。

    吃喝罢,送走知县老爷,李自成开始说正事。

    “下半年要连番恶战了……”

    二月,陕西的可天飞、郝临庵又围攻庆阳府城,洪承畴派临洮总兵曹文诏将之击退;三月,曹文诏会合甘肃总兵杨嘉谟战于西壕,农民军大败;张存孟在西川被俘杀,陕北略平。

    到下半年,各路官军会前后脚进入山西追杀农民军。

    全晋大乱,几乎无日不战。

    形势严峻。

    李自成要求各根据地潜伏避险,囤积粮草,抓紧编练乡村赤卫队,稳固后方根据地。保存实力,尽量不要跟官军开战。

    大统领则会带着革命军主力四处转战引敌,给他们争取生存空间。

    众将早知道李自成是“星宿下凡”,妥妥的老仙,说啥就是啥。

    刚入伙的王文耀虽然听刘宗敏吹嘘过一些,却只当是夸张之语。现在一听李自成的分析,他更加不认为是什么“神通”。

    这种本事将帅谋臣多有,根据敌我形势就能推断出来。算不得稀奇。

    不过由此也可见大统领本事,王文耀心悦诚服。革命军有前途,今日这一步走对了。

    高一功也谈了谈陕北各地情况,又说了说自己在米脂的事情。

    他只是偶尔带“团练”去县城防守,没啥要紧事。

    米脂山寨屯粮不多,还拿出大部分跟蒙鞑换了五千多斤牛肉干。这次一并都带来了。

    一头牛取好肉风干压缩成三十斤肉干,能装到一个牛膀胱里。肉干贼难吃,却是优秀军粮。成吉思汗的大军西征时等于一个士兵带着两三头牛出战。

    李自成也研究了些军粮,炒面自然有,还装备了一种压缩饼干。

    玉米面、大豆面、芝麻碎、小麦粉等混在一起炒香了,再依次加入猪油、麦芽糖、盐,全部东西搅和在一起。

    再把他们放进模具里使劲压,一直到压不动为止。取出切块,简易版压缩饼干就成了。

    给军官们配发的要更好一些,全白面的,还加了肉松。

    压缩饼干暂时只在李自成的“御林军”有装备,其他驻外各军就尝个鲜,没有上规模配发。毕竟这玩意儿成本有些高。

    还有一种糖块。把麦芽糖加热,沾上炒熟的玉米面反复拉伸,凉了以后用剪刀剪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硬玉米饴糖就成了。也能做软糖。

    北方糖精贵,麦芽糖又耗费粮食,李自成舍不得多弄,只有军官才有配给。

    高一功加入革命军后几乎没打过仗,李自成当场拍板,安排刘宗敏出一哨把他调换到吕梁。再给米脂补充一批粮草。

    正事说完,高一功又扭扭捏捏提起韩金儿跟一个账房小伙儿走的挺近,问大统领要不要解决一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