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虽然,他还是残留了一些所谓的文人的骄傲,这在他对待汤妃所出的七皇子不闻不问时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则,慕尚临长大之后,回忆起来那时候却是十分感怀的。 不闻不问,何尝不是一种妥协,面对着帝王宠爱的汤妃娘娘的唯一的儿子,作为一个小小的太傅,他得罪不起。 而皇四子,是中宫嫡出,虽然从表面上看,帝王从来便不怎么喜欢这个儿子,但也从来没有苛待过他。 更何况,元后嫡出,方才是国之正统。 他被帝王委任为皇子师,必然也是有真材实料的,四皇子作为未来极有可能会登基为帝的皇子,他必须得好好教导。 而六皇子,生性早慧,举一反三,文武兼备,为人师者,这无疑是他最喜欢的一类学生,即便他的生母不大受宠,但位份依然不低。 这一切的原因来自于,他的母族,是柳氏。 与皇四子的生母,已薨逝的先皇后柳氏一模一样的那个柳。 一笔写不出两个柳字。 所以长大以后的八皇子渐渐地自己明白了,太傅对四皇兄和六皇兄,半执师礼。 是因为一国太子,是谁都可能,唯独不可能是整天睡不醒的七哥哥,他的母家,便是他一生也洗不掉的污点。 但对母妃一直很受宠的他,太傅一贯都是和蔼的。 和蔼的,也是不敢得罪的。 而对七哥哥,太傅则是文人骨子里的清高作祟,一面压根不屑于汤家卖女求荣的做派,一面又不敢得罪七哥哥和他的母妃。 明白过来的慕尚临,不止一次地感谢上天,让他托生到了他母妃的肚皮里。 他那懵懂快乐的童年孩提时期,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都是母妃,用独属于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智慧给他撑起来的。 甚至于他成年礼之后一度战战兢兢的青年时代,母妃也已经在许多年前就为他结好了善缘,铺好了路。 他的母亲,在他眼里,一直都是一位伟大且智慧的女性。 慕尚临从来都是这样坚信着的。 所以母妃让他迎娶四品小官之女时,他只稍稍意外了一瞬,便立马答应了下来,连原因都没有向他母妃问上一句。 第二天就进宫请旨,希望帝王将他心仪已久的姑娘嫁给他。 待他看见正意气风发的帝王想也不想便欣然允诺时,他便大概明白了母妃的意思。 他出宫后便按着大礼,从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到最后的请期亲迎,关于他的婚事的一切都按着该有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礼部早就得了圣旨,必须好生操办他这个王弟的婚事。 王府的一切,则都是由母妃亲自操持着,不过分夸张,也不曾失了亲王的婚事该有的体面。 到了正日子的那一天,宫里的帝王甚至亲自到了景王府,为他主婚,给足了他脸面。 后来的许多年里,慕尚临一想起帝王亲自为他主婚时的盛况。 他都无比感叹于他母妃的智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