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据正史所载,陈氏一族掌权东洲中原之地时期,王家的女儿,几乎是与皇宫里的公主一样尊贵。 或者说,更要尊贵。 至少,在王氏掌权的百年间,王家女得罪皇室公主的情况时有出现,但反之,却是极少的。 即便是有,也被无形之中来自各方,包括自己的生身母亲的压力。 压着前往东边儿的观鹤巷请罪。 观鹤巷,在应国时期,都是国家顶级权贵所居。 当时甚至普遍有,“宁为王氏女,不为皇家子。”的说法。 无他,唯因宫中高贵的公主们,是要远嫁和亲的。 应国建国中原腹地,国力不强,历来深受各方蛮夷之国动不动就陈兵边境的威胁。 于是,一些无能又聪明的男人们便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和亲。 索幸这法子还当真有效,应国,就这样以和亲以及送钱的方式,在周边列强之中苟延残喘着。 然而生为王家女,既不是皇帝所出,也非宗室所出,和亲的话无论说到哪里,都是说不到王家女儿头上的。 是以,王家的女儿们自然不比宫中的公主们,她们自尊贵着。 前朝被王家的男人们变成了王氏一族的一言堂,王氏家主的门生桃李遍布天下。 而王家的女儿们,婚嫁生子,依仗着娘家的地位在婆家无人敢欺。 世家的底蕴就这样被王家人再一次地,徒手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了。 而另一边向北方逃去,最后停留在了三槐的王家人,他们带走了在太原几乎一大半的珍藏典籍与孤本。 这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安排,在后人看来,无据可考,也没有非常想要了解的欲望。 总之,三槐王氏,从此诗书传家。 历史的车轮,就这样,缓缓地,又不可逆转地开始转动了。 各自安稳之后的琅琊王氏族人,与三槐王氏族人,也渐渐开始了联系。 传至天德年间的三槐王氏,已然是三槐大族,王家家主的女儿,自然也引得无数男儿纷纷求娶。 可是年轻且骄傲的姑娘,她看不上任何一位前来王府求亲的年轻人。 有一日,在父亲问她究竟想要嫁给什么样的男儿的时候。 她告诉父亲,“我要进宫。” 少女一张年轻貌美的脸上,沉静地笑着说出这话的时候,便是她那善于钻营的亲生父亲,也没能从她的眼睛里看出来丝毫野心。 于是,她那与她一样,有野心且不满足于现状的父亲,欣然允诺。 于是,她那向来坚强勇敢的母亲,泪洒到天明也没能唤回女儿那一颗决绝又坚定的南下之心。 就这样,三槐王氏语宁,清晰无比地带着她的野心,来到了锦绣繁华的盛京城,走进了红砖绿瓦的巍巍深宫。 仪安宫,原是储秀宫。 因为她独独喜欢那里的翠竹掩映,帝王便索性将宫殿赐给了她。 仪安二字,是帝王亲自为她提笔写下的宫名。 仪,礼也。 安,定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