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西边儿是嘉安关,由历代容家儿郎镇守,平夷城,即为容王府桑梓之地。 东边儿是张掖关,定戎城,即为东境主将御敌时商议排兵布阵,下达军令之所。 定戎城旁边便是安泉,乃安王府历代子孙桑梓之地。 因为大翌东境,最早是始帝时期下令分封给历代安王府儿郎镇守的。 南边儿最早是恭王府封地,只是恭王府早早就已经上交了兵权,世代长居盛京城。 所以剑阳关内的回南城在李家人之后,历代皆都是由慕氏皇族的儿郎掌权。 北边儿驻守在居雍关的最早是轩辕氏一族,后来喜帝时,瑞亲王扬言要清君侧,自封地邯郸举兵而起,一路过关斩将,一度所向披靡。 后来瑞王兵败皇城后,便由帝王下旨,着方氏一族历代驻守北境。 后来彼时还是惠宁公主的荣宸长公主进了燕北,也就随之带来了各方势力混居燕北一堂。 只是有一点十分令人感到奇怪,并且是有些让人难以理解的是。 喜帝当年在朝堂之上亲口说过,方氏一族历代驻守居雍关的必须得是方氏嫡脉,且方氏少将军与方家当代家主不可同时留在北境。 慕氏帝国自从建国起,受开国帝后的影响,历代慕氏子孙皆尤为注重嫡庶之分。 皇室贵胄尚且如此,上行下效,长此以往,整个大翌帝国虽然可以说是民风越来越开放,文化越来越多元。 但有一点却是从来没有变过的,那就是嫡庶之别。 这一点具体就体现在慕氏帝王有一个特点便是一旦分封侯爵等世袭之位,必得在圣旨上严明由嫡系承爵,否则便不予承爵。 而且纵观在大翌之前的历朝历代,从来没有过任何的武将世家能够被掌权者允许世袭将职这样的先例。 而大翌历代君主却是能够毫不犹豫地就将这样一个传统发扬光大了。 即便是猜忌之心颇重的仁宗在世时,打压世家大族的手段层出不穷,但对那些个武将世家却是十分优容对待的。 修家如此,方氏一门亦是如此。 难得的是,无论是修氏还是方家,历代后人皆出将帅之才,几乎是从未出过有辱家族威名的不肖子孙。 这样一来,大翌帝国西境有容家军和银甲骑镇守边疆,自然是无虞。 南边儿又有宗室亲王,武帝嫡出之子九章亲王常年亲自镇守,而且回南城更是出了名的军心稳固,军民团结的边城大地。 东方自然是也是有帝王亲自指派的驻边大将留守的,历代张掖关守将,无一不是当朝帝王的心腹大员。 只是东境守将排兵布阵的能耐却是远远不能够媲美西南二境主将的,危机时刻也只有盛京城里的忠勇大将军率军千里驰援。 北境守将乃大翌武将世家,一门忠烈的方氏一脉。 只是因了早前圣英帝未曾登基之前以及他登基后朝堂未稳的那一段时期,荣宸到了燕北城。 彼时还是四皇子的圣英帝的部分势力也随之安插进了燕北城。 第(3/3)页